2019年1月22日 星期二

飛特族(freeters)

freeters

free(自由)和德文字根的arbeiter(工作者)結合的新字,指的是輕鬆面對工作,追求自由的生活型態的工作者,把無拘束看得比生涯發展重要。

飛特族的出現,因為年輕人開始有不同的工作價值觀,希望「要工作時再工作」,多半的時間可以追求心理、藝術的創作成就。



https://apjjf.org/-David-H.-Slater/3279/article.html
經濟景氣衰退,企業減少,年輕人一時找不到好工作,只好重操學生時代的打工舊業,在便利商店喊「歡迎光臨」,或在連鎖咖啡店日復一日的煮咖啡。 

尼特族(NEET)

NEET
Neither in Employment nor in Education or Training

最早出現在英國,是指結束義務教育後,既不升學也不工作,也不參加職業培訓的年輕人,16-18歲,2005年已有約一百萬人。
日本政府2007年9月公布的「勞動經濟白皮書」,定義為學校畢業之後既不做家事也不上學,也沒有工作意願的15~34歲未婚族群。約佔16%。


2016年據成均館大學的調查,全韓「NEET族」已逾100萬人;在整體青年人口中,大學畢業生的「NEET率」達到官方失業率的3.1倍,冠絕OECD國家。

2017年韓國國家青少年政策研究院的一項調查估算,韓國15~29歲族群中,約有122.8萬「尼特族」;在25~29歲人口中,「尼特族」占了20.9%。
http://www.turtle.url.tw/

八十八萬韓元世代

意指30歲左右的非正職(非正式員工、約聘人員),月薪僅八十八萬韓元,約為台幣兩萬五千元左右。這個讓很多韓國人都不願相信的現象,2007年禹皙熏寫出《88萬韓元世代》一書指出這個不堪的事實。

在韓國養小孩到大學畢業,至少要三億韓元(約新台幣八百三十萬元),龐大經濟壓力使年輕人放棄生育。因此即便韓國推行「無償養育」政策,每月提供約三十萬韓元(約新台幣九千元)給家長補貼育兒經費,也無法提高生育率!

造成這個88萬韓元世代的關鍵原因,是亞洲金融風暴後,三星、現代、LG等大企業,逐漸往國際化發展,工廠也外移,聘用國內員工人數銳減。同時,企業享受到派遣隨時可裁員的好處後,有空缺也傾向不用正職。

韓國年輕人只有5%能從事公務員或進入穩定大企業工作,其餘95%只能擔任計時人員、臨時工或派遣工。即便有5%的應屆畢業生,可以拿到最低約台幣6萬元起跳的薪資,但因太多人做派遣工或根本無業,讓韓國20到30世代的年輕人,整體月平均收入低到只有台幣2萬多。

非正職-非正式員工,這些「非典型雇用者」平均時薪只有八千韓元左右,是正職員工的六成,且沒有任何保障。根據韓國政府統計,全職勞工中每三人就有一人是「非正職」,而且大學以上的畢業者占了三成。

2009年韓國梨花女子大學一名大四學生語重心長的說:「幾年前,名校的文憑是讓職業生涯一帆風順的保證,但是現在已經淪為失業證明。」主修社會科學的她準備休學一年,考一些貿易、商業的證照。
2012年即便是排名第一的首爾大學,除了醫科、法律與企管等熱門科系外,畢業後也不敢保證找得到穩定的工作。

「在我們父母那一代,只要有一項技能,不對,只要能力和大家平起平坐,就能養活一家人一輩子,但是為什麼我們現在都閒著沒事?為什麼都成了失業族?我們究竟做錯了什麼?」

~~ 韓國作家金英夏《益智遊戲》小說,一段20歲年輕人的自白。

韓國殘酷的實習制度

韓國工作難求

見習社員(수습사원)
進公司後大約有3-6個月試用期,試用期間的薪水是正式員工的七成到九成,等通過試用期後,再把少給的補齊。

實習生(인턴)
原指還在學的大學生,利用寒暑假或課餘時間到公司進行職場體驗,但因經濟不景氣之故,愈來愈多公司,捨棄見習社員制度而令公司新人簽實習合約,且一個職位錄取2個實習生,或5位實習生競爭1個正職位子。從求職到實習試用,耗費三、四個月的時間,最後有半數以上的實習生將無法通過試用期,而得重新找工作。


夢想進入大企業
2010年韓國中小企業佔整體的99.9%。
2000年中小企業正職員工的薪資水準約為大企業的71.3%
2002年為大企業的67.5%,不到7成。
2011年則成了63.2%。


在中小企業薪資低於大企業近四成左右,因此絕大部份的年青人拚了命也想進入大企業就職,但大企業卻僅佔0.1%,其競爭之激烈可以想見。

韓劇-未生 表現出寫實的職場生涯

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棋子 對這個世界來說  起不了什麼作用
 但在一場定輸贏的棋盤上 這顆棋子 往往決定了
勝負!

2019年1月21日 星期一

55%南韓大學生延畢之因

韓國人力銀行網站 Job Korea  

在2017年底,針對將在2018年2月畢業的應屆畢業生做調查,有55%的學生表示計畫要延畢,而比例最高的理由就是「在校生的身份,對求職比較有利」。

韓國人求職時必須具備豐富的學經歷,才有可能被大公司青睞,而Spec(specification)(스펙)-求職時的規格成了評判的準則,其中包括學歷、畢業時間、在校成績、TOEIC分數、證書執照、實習經驗、海外經驗、義工活動…等。大學生們每天可能只睡3個小時,為的是成績、到公司實習、做社會服務等等,以讓自己的Spec光鮮亮麗才能有機會到大公司實習。


但事實是殘酷的-2010年韓國大學畢業的24萬8千多人中,實際就業的只有51.9%。
1990年韓國整體雇用人員中,每4人有1名(27.7%)青年。
2000年是每5人中有1名(22.99%)。
2010年則降到每7人中有1名(15.3%)。


韓國人陷入無止境的龐大壓力中........
韓國大學生聯盟、全國學費網絡以及反對黨陣營在首爾清溪廣場舉行大規模集會,呼籲韓國政府和執政黨兌現「半價學費」的承諾。(攝影:全宇/大紀元)

南韓失業率

2018年-南韓經濟統計局

公布8月的失業率,從7月的3.8%突然跳升到4.2%,失業人口在一個月內暴增13.4萬人,總失業人口高達113萬人,是1999年韓國經濟崩潰,仰賴IMF(1997年)救濟以來,失業人口最高的紀錄!

總統的大隱憂

文在寅總統在與金正恩的歷史性會面時,支持度一度高達79%,由於前任朴槿惠總統在支持率跌到41%之後政權崩盤,目前文在寅總統49%的支持度離朴槿惠的紀錄僅剩下8個百分點!
韓國青年失業率達10%,被認為是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最困難的求職狀況。


南韓失業率增加因素

因素1 :以往大量僱用員工的造船、鋼鐵、與汽車業低迷不振,此等行業所需人力銳減,裁員勢不可免。
因素2 :文在寅總統的勞動薪資政策。韓國政府一直試圖藉著拉高基本薪資、最低時薪等政策,來解決勞工薪資低迷不振的問題。自2018年7月開始實施縮短工時,自然也增加了雇主的營運成本;而提高基本薪資的幅度恐大於營業獲利,因此部份雇主選擇精簡人力,減少支出。
南韓工讀生時薪
 

2019年1月19日 星期六

韓國練習生制度

韓國練習生制度

        韓國的練習生制度,仿自日本傑尼斯經紀公司。日本知名偶像團體如:SMAP、V6、KinKi Kids、嵐等都出自傑尼斯,2010年韓國針對小學生進行未來志願調查,孩子們的志願第一名是「演藝人員」,佔20.5%。2011年韓國著名選秀節目「Super Star K」進行海選,報名資格從1歲到99歲,不論男女老少均可參加,參加選秀人數為197萬人,當時韓國總人口約4900萬人,大約有4%的韓國人參加選秀。 
       韓國練習生制度特點
招生對象-12歲-16歲青少年,簽約後才開始進行教育訓練。
培訓期間-基本是五年左右。
培訓項目-舞蹈、聲樂、表演、禮儀、器樂。
訓練要求-不許生病、不許請假、不許帶手機、不許隨便回家、不許談戀愛。

成果檢核-—每天練習完要求大家將衣服擰乾,汗水要裝滿半桶才過關。
出道機會- 據統計幾百個練習生只有一個能出道,而20個出道藝人中只有1個能紅起來。
出道利潤- 七三分帳,這僅針對藝人的專輯、作品的收益,而周邊產品和其他活動的收益則全歸公司所有。

http://p.store.itangyuan.com/p/book/cover/Egbuet6se_M/Eg6se_-sE_ASEg6W4B6VE0u_HcH1h_6vG-.jpg

2019年1月17日 星期四

韓國天團-BTS

BTS- BangTan Sonyeon Dan(韓語,防彈少年團)

        這個韓國男子音樂團體(KPOP),由Jin(金碩珍)、SUGA(閔允其)、J-hope(鄭號鍚)、RM(金南俊)、Jimin(朴智旻)、V(金泰亨)、Jung Kook(田柾國)七名成員組成,隸屬Big Hit娛樂經紀公司旗下。

  這個不是由韓國三大娛樂經紀公司(SM、JYP、YG)所培養的團體,何以得在競爭強烈激烈的韓國娛樂圈獲得如此大的成就?甚至超越所有韓國流行音樂團體,在國際上發光發熱!
  防彈少年團於2018年9月24日參與聯合國大會,並發表6分半的演說,由隊長金南俊全程英語演講,主題是<Speak Yourself>,世界兒童基金會韓國委員會事務總長李基哲(音譯)表示:「9月參與聯合國大會聽到防彈少年團令人感動的演說後,心情非常激動。那天晚上遇見的一位外交官說道:『韓國在過去60年間做了兩件偉大的事情,第一件是完成民主化與產業化,第二件就是培養了防彈少年團。』由此可見BTS在國際上獲得的殊榮!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不僅如此,BTS更榮登時代雜誌<TIME>封面,獲"NEXT GENERATION LEADERS"之盛讚,而其在音樂上之成就,更是史無前例啊!

(Chung Sung-Jun/Getty Images)

 

鳥語花香話卓蘭-鄉賢遺澤-詹昭永

卓蘭伯公-詹昭永

     詹昭永生於民國前12年,其父為卓蘭秀才詹天培,在父親指導下,詹昭永自幼熟讀漢書,擅長書法,在卓蘭公學校(卓蘭國小)成績名列前茅,畢業後因故無法順利升學,到八仙山當雜貨店店員,一段時間後,改在卓蘭公學校代課。
  之後,詹昭永考上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(台北師範學院)講習科,以第一名優異成績畢業,民國12年分發到卓蘭公學校任教 ,民國17年,被上級拔擢為卓蘭庄役場助役(卓蘭鎮公所秘書),隔年,升任為卓蘭庄長(鎮長),當時卓蘭因位於大安溪旁,每遇洪水一片汪洋,居民財產損失甚鉅,詹昭永鼓勵民眾以義務勞動方式完成卓蘭堤防,堤防從現今的內灣里到卓蘭大橋共長600餘公尺。
        以前東勢到卓蘭須翻山越嶺,東勢士紳黃元興發起開闢東蘭公路,詹昭永全力配合,共同完成東蘭公路,而後又接洽⎾近滕自動車株式會社⏌請⎾自動車⏌(公車)行駛東勢、卓蘭線,使卓蘭對外交通大為改善。
  民國26年詹昭永接任卓蘭農會總幹事,辦理外銷工作,有效行銷卓蘭鎮香蕉,促進地方經濟繁榮;民國32年升任卓蘭農會理事長;民國34年又度奉命接任卓蘭鎮鎮長,台灣光復後,擔任第一任鎮長,繼續為民服務,完成卓蘭往大湖道路、往矮山道路(往鯉魚潭)、坪林道路(往食水坑、坪林里)、卓后道路(往后里),使卓蘭鎮交通四通八達。
  此外,陸續興建卓蘭國小教室,坪林國小、內灣國小及白布帆分校,且籌建卓蘭初級中學,為教育貢獻良多;而卓蘭市場改建、蘭勢大橋改建及卓蘭改制等,都在詹昭永各方奔走下完成,因功在地方而有⎾卓蘭伯公⏌之譽。
  民國45年,詹昭永逝於鎮長任內,地方人士為感念其對卓蘭鎮的貢獻,遂將卓蘭國小前的道路命名為昭永路,以表彰其功績。

2019年1月16日 星期三

鳥語花香話卓蘭-鄉賢遺凙-詹天培

卓蘭秀才-詹天培 

  卓蘭秀才詹天培以學問淵博著稱鄉里,是日據時代知名的漢學家。詹天培在約120年前誔生於現今的卓蘭鎮中街里博愛路,詹天培的父親詹朝祥經營雜貨店「振發商號」,當時卓蘭地區漢人與番人常發生衝突,巡撫劉銘傳帶兵到卓蘭討伐番人,軍隊所需的民生用品都向「振發商號」購買。

  因此詹家財源廣進,衣食無缺,詹天培便到朴子口張屋私塾跟隨從大陸來的老師研習漢文,多年後,南下台南府參加考試,一舉高中秀才,不久後,日本人佔領台灣,他看到日本警察橫行霸道,以高壓手段欺負老百姓,不禁義憤填膺奮而反抗,但因人單力孤被日本警察捉到火燒島(即龜山島)關了好幾年,是台灣的抗日先驅。

  詹天培精通四書五經,提筆所寫詩句也大有典故,故各地寺廟祠堂,經常請他題字寫對聯以增添光彩,如:新竹城隍廟、新埔褒忠義民廟都有他的真跡,而卓蘭鎮峨崙廟亦有詹天培題的對聯:「三峰迎天氣憤風雲長護國;山嶽鎮地忠貫日月永稱王。」首尾四字恰好是:「三山國王」,對仗巧妙。 

 

鳥語花香話卓蘭-客家小鎮

 卓蘭鎮居民約二萬多人,客家籍約佔95.8%閩南籍約佔4.2%,另外有部份原住民,近年來又多了一些來自印尼、越南、大陸等地的新住民,整體而言,可稱是道道地地的客家小鎮。
  卓蘭鎮居民的祖先,大多是從廣東省境內遷徒而來,在明末清初時,住在廣東省東部的客家人,因為不滿清朝政府的統治,再加上廣東省人口過剩,人民生活貧困,於是開始向外遷移,有人移到南洋地區,有些則移至台灣,當時台灣沿海平原已經是閩南人的天下,所以這些廣東來的客家人,只好進入比較偏僻的丘陵山區開墾。

2019年1月15日 星期二

鳥語花香話卓蘭-姓氏探源

 初到卓蘭者,可能會驚訝姓「詹」者為何如此之多?似乎在卓蘭大家都姓「詹」?確實「詹」在卓蘭是第一大姓。根據199410月的戶籍資料統計發現,卓蘭鎮的十大姓氏依次為詹、劉、張、黃、陳、林、賴、徐、廖、羅

  雖然「詹」為卓蘭鎮第一大姓,但並非每個里的第一大姓都是「詹」姓,「詹」姓在新厝、內灣、老庄、中街、新榮、上新此六里為第一大姓,且以老庄里的「詹」姓人口最多。但在西坪里以「張」為第一大姓,苗豐里以「陳」為第一大姓,坪林、豐田、景山三里以「黃」為第一大姓。


2019年1月14日 星期一

鳥語花香話卓蘭-追本溯源談鎮名

        卓蘭鎮在還未開發之前,原來住著高山族及平埔族,高山族住在山間,平埔族則住在平原上。早在清朝乾隆35年時,便開始有廣東人江福隆率領民兵來卓蘭開拓,當時他登上東勢角(現今的東勢鎮)的鳥聲山(即吊神山)向北方望去,看見卓蘭山明水秀、平原遼闊,於是便率領壯士到卓蘭開墾,那時他所開墾的地方就是現在的上新里。

        江福隆在開墾上新里時,由於語言不通,便從平埔族的巴宰海族(Baches),探聽到本地的地名為(TARLEN),意思是「美麗的原野」,「TARLEN」最初翻譯成「塔連」,後來才改成「罩蘭」,1836年(道光16年)刊行的彰化縣志,便稱為「罩蘭」;1860年代(同治年間)初期的臺灣府輿圖纂要稱為「打難」。1920年(大正9年)臺灣總督府進行行政區域改正時,改稱「卓蘭」,一直沿用至今。